导航:首页 > 气象灾害百科 > 什么是种传病害

什么是种传病害

发布时间:2020-05-28 12:20:20

1、怎样综合防治种传病害?

对种传病害的防治,以清除种子上或种子间携带混杂的病原体,即消除初侵染来源是最主要的原则,生产中应采用以下防治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一)植物检疫

植物检疫是指由国家专门机构,依据有关法规,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及流通中的植物、植物产品及其他应检物品,采取一系列旨在预防为险性病、虫、杂草传播蔓延和定殖危害的技术及行政措施的综合管理体系。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植物为险性病、虫、杂草等有害生物由国外传入和国内传播蔓延,保护农业生产和环境,维护对内、对外贸易信誉,履行国际间或国内地区间的义务。种传病害中有很多属于检疫对象,它们可通过种苗传播,因而对种传病害必须严格检疫,稍有疏忽后果不堪设想。

(二)使用无病种子

用不带病的种子作播种材料是防治种传病害最有效而经济的措施。可以通过建立无病留种田和脱毒繁殖等方式获得无病种苗。在一定的隔离区建立无病留种田,留种田的种子严格处理,生长季节及时防治病虫害,收获前仔细检查,清除病株、病穗,留种田单收单脱粒,防止在收获时和脱粒时种子被病原物污染而带菌。一些利用无性器官作繁殖材料的作物,如马铃薯可切取种薯幼芽0.3mm以内的茎尖进行组织培养,获取不带毒薯苗,在有保护条件的地方如在防虫网室内先繁殖无毒种薯,而后扩大无毒原种生产。

(三)种植抗病品种

利用抗病品种控制种传病害一方面要注意品种抗性的变异及当地病原生理小种的变化,另一方面还要注意选用兼抗性品种,防止控制了一种病害又造成另一种病害上升。另外,农作物品种对病害的抗性表现各式各样。有的成株抗性与幼苗抗性一致,有的不一致;有的作物叶部抗性与种子抗性一致,有的不一致。因而利用抗病品种控制种传病害,一定要进行品种抗性鉴定,确定作物的抗性表现。

2、种传病害与环境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1.与温度的关系

土壤温度对种传病害的发生与发展影响最大。因为种传病害的发生是处于种子发芽和幼苗出土的阶段,这个时期幼苗和病原物都处于土壤中。土壤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影响病害,这主要取决于寄主植物幼苗对温度适应度和病原物生长发育对温度的要求。喜高温作物如早播土壤温度低,幼苗出土速度慢,长势弱,抗性下降,病害发生重。如小麦播期与腥黑穗病的发生关系极大,冬麦迟播和春麦早播腥黑穗病部重,原因是腥黑穗病菌侵染小麦幼苗需要低温条件,侵染适温为5~10℃,土壤温度超过10℃以上不利病菌侵染活动,腥黑穗病发生轻。

2.与湿度的关系

土壤湿度一方面影响寄主植物,一方面影响病原生物。土壤含水量20%条件下,小麦腥黑穗病病穗率为22.3%;土壤含水量40%条件下,小麦腥黑穗病穗率53.3%;土壤含水量达到80%,腥黑穗病病穗率10.7%。土壤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腥黑穗病菌的侵染。

3、种传病害与寄主有什么关系?

1.与寄主植zd物的抗性的关系

寄主植物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如杜绝侵染、限制体内病原物扩展等是寄主植物的固有遗传特性,是由抗性基因决定的,是先天性的,抗性越强,寄主植物发病就越轻,甚至不生病。

2.与寄主植物的生育阶段的关系

寄主植物不同的生育阶段对病原物侵染反应不一致。如马铃薯专自发芽到芽长1.2mm阶段最不抗晚疫病,感病幼芽多数死亡。马铃薯幼芽过了这一最感病阶段后随着幼芽的生长抗性随之提高,芽长40~50mm时抗性最强,幼苗不再感病,或虽感病病斑不扩大,个会导致病苗死亡。

3.与寄主植物的生育状态的关系

寄主植物生育状态包括植物体表有无伤口等,对种传病害的影响也很大。水稻白叶枯病凋萎型是病原细菌在苗属期侵入的,病原细菌侵染水稻幼苗的先决条件是幼苗必须有伤口,病原细菌对无伤口幼苗不能侵染。

4、种传病害的发生与病原物有什么样的关系?

1.与病原物数量的关系

植物病原真菌、细菌以及病毒与寄主植物接触后建立起营养与寄生关系时,需要有一定数量的接种体。尽管真菌一个孢子就能实现对寄主植物的侵染,但往往是病原物接种体密度越大越有利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侵染,种传病害也是如此。早期的研究业已证实,小麦腥黑穗病田间发病率与种子上携带病菌冬孢子量呈正相关。所携带孢子量愈多,腥黑穗病愈重。

在自然条件下,寄主植物种子感病的几率不等,年度间和品种间种子带菌量会有很大差异,因而种传病害发生程度也会随着寄主植物种子带菌量不同而有所变化。同时,也应当指出,种子带菌量与田间寄主植物发病率不完全呈比例。因为寄主受害程度并不完全决定于种子带菌量这一个因素,还与品种的抗性以及环境条件等因素有关。

2.与病原物生活力的关系

种传植物病害田间发病程度与种子带菌量有关。但种子携带的病菌不一定全部具有生命力。因而病害的发生又涉及种子上病原物的生活力,或者说是病原物的寿命。植物病原物生活力长短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病原生物属性、在种子上的存活的方式、环境条件及环境中的拮抗微生物等。种子内外病原物群体中有的有生命力,有的无生命力。有生命力的植物病害病原物对植物才有寄生致病力。因而在研究和选择种传病害的发生与防治技术时,或者研究利用种子上病原物数量预测种传病害发生程度时,事先应作种子上病原物生物活力测定,从种子上病原物总量中减去无生命力的病原物才是真正的植物病害病原物数量。

3.与种子感病程度的关系

种子感病程度对种传病害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是种子感病重,相应地种子带菌量也多,致病效应大;二是种子感病重,种子生活力减弱,发牙力降低,幼苗生活力弱,抗性下降,易遭病原生物侵染而生病,不仅感病率高,而且病害也重。

5、种传病害与人类活动有什么关系?

构成植物病害系统的三要素包括植物病害的寄主、病原和环境因素。由于人类活动越来越多地参与了植物病害的发生及扩展过程,人类活动就成为植物病害的另一个构成因素。

1.与社会活动的关系

人类的社会活动,如商业活动、科学交流活动等都有可能使病害传播,甚至是某些种传病害最有效的传播方式,因而人就参与了植物病害的发生过程。

2.与生产活动的关系

农业生产活动一方面控制病害,另一方面又传播病害,而且不良的生产技术又促进病害的发生与发展。如苗床质量差、养分与水分供应不好、幼苗长势弱,或幼苗出土速度慢,都会加重幼苗受害。又如播种深度过深或错过某作物最佳播期都有助于病害的发生。

6、什么是土传病害?常见的土传病害有哪些?怎样有效预防土传病害

土传病害是指病原体如真菌、细菌、线虫和病毒随病残体生活在土壤中,条件适宜时从作物根部或茎部侵害作物而引起的病害。侵染病原包括真菌、细菌、放线菌、线虫等。其中真菌为主,分为非专性寄生与专性寄生两类。非专性寄生是外生的根侵染真菌,如腐霉菌(Pythium spp.)引起苗腐和猝倒病、丝核菌引起苗立枯病。专性寄生是植物微管束病土传病害原真菌,典型的象尖孢镰(Fusarium oxysporum)、黄萎轮枝孢(Verticillium alboatum)等引起的萎蔫、枯死。根病的严重程度受根端分泌物成分和浓度的左右。因此,抑制根围系统病原物的活动就成为保护根系并进行土传病害防治的基础。但必须重视和考虑土壤理化因素对植物、土壤微生物和根部病原物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制约作用。

常见的土传病害有:

在温室中发生最为普遍、危害最为严重的瓜

土传病害

类灰霉病、疫病、白粉病、根腐病、枯萎病、菌核病、蔓枯病、苗期猝倒病、立枯病和多种细菌性病害等;

茄果类的灰霉病、菌核病、黄萎病、根腐病、枯萎病、绵腐病、绵疫病、褐纹病、细菌性溃疡病、青枯病、髓部坏死病、苗期猝倒病、立枯病等;

黄瓜枯萎病

豆类灰霉病、枯萎病、疫病、根腐病、菌核病、细菌性疫病等。

防治措施:

防治土传病害,必须认真实行“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减少温室菌源为中心目的,切实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消灭菌源

利用温室封闭性能好的特点,在暑季室内作物换茬时,采取水淹、或火烧、高温焖室等技术措施,铲除室内土壤中残留病菌,净化土壤,力争室内无菌,杜绝以上各类病害的初次侵染。常年连作温室配合80%乙蒜素4000g/公顷,即260g/亩进行土壤处理,消灭土壤残留越冬菌落,或用土壤菌毒消50%尿酸,每亩使用500-1000g能有效杀灭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和病毒。

加强管理

注意肥料卫生,严防带菌肥料进入温室;施用的有机肥料,必须经过暑季覆盖塑料薄膜高温处理、充分腐熟。

土传病害

管理人员进室管理,要在室外的操作房中更换鞋袜和工作服,防止衣物、鞋袜带菌入室;室外的操作房地面,要撒有石灰面消毒,鞋袜和工作服,要勤洗勤晒、杀菌消毒;人员进入温室后,要随手关门落锁,严禁外来人员、特别是其它温室的管理人员进入室内,以防其它温室病害交互感染和室外病菌侵入温室。

培育壮苗

育苗时,要选用无菌基质配制营养土,彻底杀灭土内残存病菌,可以用石灰消毒,石灰既可杀菌又可中和土壤的酸性,可于翻耕前,每667m2撒施石灰50-100kg再翻耕,以减轻土传病害的发生。

①种子灭菌:有为数不少的病害,种子带菌,育苗前须用1%的高锰酸钾、或10%磷酸三钠等药液浸种10—30分钟,杀灭病菌。

②加强苗床管理:建苗床时,要在营养土下面铺薄膜、设灌溉水管、实行土下渗灌,并调控好苗床光照、温度,搞好病虫害防治,促成壮苗。深沟高畦栽培,小水勤浇,避免大水漫灌。合理密植,改善作物通风透光条件,降低地面湿度。清洁田园,拔除病株,并在病株穴内撒施石灰。避免偏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作物抗病性。在作物生长中后期结合施药,喷施叶面肥2-3次。嫁接防病,利用砧木嫁接换根,可有效预防土传病害的发生。温室大棚在夏季高温季节,可将土壤翻耕,盖上地膜,再盖上棚膜,地面温度可达到50℃以上,以杀灭部分菌源。[1] 

③秧苗移栽时,须用药液细致喷洒苗床和秧苗,做到净苗入室。以后结合根外追肥和防病用药,掺加药液喷洒植株。促进营养体的生长发育,提高光合效率,增根壮秧,增强植株的抗病性和适应性能,使之减少发病或不发病。

实行轮作

恶化病菌的生态条件,减少侵染;增施有机肥料、磷钾肥料和微量元素肥料,调整好植株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维持植株健壮长势,提高作物的抗病性。

一旦发现病害,要针对病害种类,立即采取果断措施,对症下药,坚决彻底铲除之。决不可让其孳生、蔓延。

(以上资料来源网络)

望采纳,谢谢

7、种传病害病原物与种子结合的方式有哪几种?

病原物与种子结合的方式主要有3种形式。

1.病原物寄生或腐生于种子内外

有些真菌孢子落到种子上以后可以在种子上萌发生出菌丝,菌丝在种子上作一定程度的发育,尔后便在种子内休眠,种子表面可能无可见病斑。有些植物病原物可侵入到种子内部并引致种子生病,甚至在病种子上产生繁殖体。

2.病原物附于种子表面

这种结合方式也是属于机械性附着,病原物与种子未建立寄生关系,种子只是作为病原物的载体。如附于种子表面的黑粉菌冬孢子、谷子白发病菌的卵孢子等。由于附于种子表面的病原物已经与种子发生了比较紧密的接触,所以病原物附于种子表面比病原物混于种子间更有利于病原物侵染幼苗。

3.病原物混于种子之间

这种结合方式属于机械性混杂。如种子能与病原体菌核、带菌植物体残屑、带菌土块等相掺杂。混杂于种子之间的病原物与种子的接触不紧密,比较容易脱落,而且机械性混杂的病原物与种子之间并未形成寄生关系。但种子间混杂的病原物都可以成为田间植物生病的病菌来源。

8、小麦病害土传病害和种传病害怎么区分

种传病害是在种子内越冬或越夏 没有再侵染 小麦播种前温汤浸种即可杜绝 如小米散黑穗等

土传病害通过土壤传播 在土壤中越冬或越夏 通常有再侵染 如小麦全蚀病等

9、什么是土传病害?

植物病害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侵染性病害,即由病原微生物侵染引起的病害;第二类是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于植物自身的原因或由于外界环境条件的恶化所引起的病害,如温度过高或过低、水分过度或干旱、肥料过多或营养不足、大气或土壤污染等引起的病害。这类病害是非传染性的,因此,在植物病理学上称为非传染性病害或非侵染性病害。植物病害的分类方法很多。根据寄生植物受害部位的不同可分为根部病害、叶部病害和果实病害;按传播方式又可分为种传病害、土传病害、气传病害和介体传播病害等。

根据传播来源和方式,土传病害是指由生活在土壤中的病原体从作物根部或茎部侵害作物而引起的病害。也就说那些初次侵染来自土壤,其传播体一般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的病原物所致的病害。土壤里含有大量的有害病原菌,在适宜的条件下就发作,造成作物根腐、枯萎、黄萎、立枯、猝倒、黑根、茎腐等病害,这些病害统称土传病害(Soil-bornedisease)。病原体如真菌、细菌、线虫和病毒随病残体生活在土壤中,条件适宜时从作物根部或茎部侵害作物而引起的病害。

10、种传病害对农业有什么样的危害?

(一)直接危害

种传病害对农业生产的直接危害性是指种传病害直接造成新生植物体发病,如新生幼苗发病或新生成株发病,导致病株生活力下降,从而影响产量。严重感病的植株死亡,对作物产量影响更大。

(二)间接危害

种传病害对农业生产的间接危害性是为田间作物物提供再侵染源。有些植物病害的病原物可直接危害幼苗,又可危害作物的其他部位,危害同一作物其他部位的病原是来自病苗,也即是初始发病的幼苗为这一病害的扩大蔓延提供菌源,如马铃薯晚疫病。水稻白叶枯病也是种传病害,病原细菌在种子上越冬并危害幼苗,病苗为田间成株发病提供菌源。大豆花叶病毒病也是种子带毒,带毒种子导致幼苗带毒,病苗体内的病毒借介体传播扩散到无病健株。这种以带病(毒)种子为病害在田间扩大再侵染提供侵染源的病害还有很多,如马铃薯皱缩花叶病毒病、马铃薯纺锤病、大豆霜霉病等。

与什么是种传病害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